圖片出處:1992 宮崎駿《紅豬》
敏捷以及Scrum 的熱門程度大概不難想像,在軟體科技領域從新創到大公司,從科技業蔓延到非科技業,敏捷已經像一張網鋪天蓋地。是否該跟風跟起來呢?這時候,大大小小的問題開始浮現:是不是導入敏捷就可以讓產出更快更多?組織面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?我現在運作敏捷卡關了,是不是哪裡出錯了?然後開始向外尋找各種方法跟工具;但許多事情的答案往往都是要向內探尋,做任何事情時都要先探討為什麼,導入敏捷也是。
我們可以套用Simon Sinek 在2006年 TED 演講提出的 Golden circle 理論來探討。
如同在 Day2 文章中提到的敏捷是一種思維;不只在個人,更重要的是管理階層跟團隊是否具備具備這樣的思維,而這必須回歸的目前公司的發展階段與營運狀況,與組織文化,是否適合導入敏捷。如果目前的問題複雜度不高、時程也較明確單純,那或許透過瀑布式更直接;或者是這個產業特性並不完全適用敏捷的框架。因此導入前,好好思考為什麼要導入敏捷,甚至花兩週以上跟團隊各個角色、利害關係人介紹這個方法,充分討論,而不是單向傳遞,透過事前得準備與評估,若後續真的運作敏捷時,也會少很多溝通成本。
釐清為何要做這件事之後,便可以開始著手利用一些框架和方法;像是Scrum、Kanban、XP、Lean 等都是運作敏捷的各種方式,可以進一步了解這些方法的概念以及與運作方式,找尋合適自己團隊的方法!
除了過程,敏捷也非常重視有價值的產出!因此檢視與回顧產品KPI、每個sprint需要交付的小任務是非常重要的。究竟在導入敏捷後有沒有比原本更好?是否讓團隊運作更順暢、流程更敏捷、產出更高質量?
綜上所述,我認為最重要也最容易被遺漏的是 Why 核心的探討,因為方法可以學習,但思維很難改變!與其頭腦與四肢分離,不如先走慢一點,等步調調整好再大變身吧!
結論是,也許每頭站在風口的豬都會飛,但怎麼樣飛的好又飛得遠就要看豬的腦袋怎麼想了!(過了中秋的豬需要花更多力氣了⋯⋯)